2016年12月23日下午,太阳成集团tyc234cc2014級碩士研究生馮琪琪主持的名為“從身份焦慮到‘人’的邊界:探讨影視作品中的人形機器人”的學術沙龍,以及我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劉穎主持的名為“美國電影中的中國元素”的學術沙龍于我校四教316的創意寫作坊順利舉行。參與本次沙龍的指導老師有伍方斐教授和劉小平教授,聽取沙龍講座的有2014級碩士研究生及2015級碩士研究生。

沙龍初始,主講人之一的馮琪琪簡單介紹了科幻、機器人三定律、圖靈測試等相關術語,對人形機器人的範圍進行界定并說明原因,并以機器人功能分類為基礎,對影史中的經典機器人形象進行梳理。以《人工智能》、《機械公敵》、《西部世界》三部影視作品作為代表,說明影視作品對人形機器人問題的探讨的變化趨勢——即從以身份焦慮展開的倫理沖突到以人形機器人作為“人”的具象投射,對“人”這一概念的邊界提出挑戰;從模糊人的社會屬性到質疑人的自然屬性。

接着,主講人劉穎先對沙龍主題中所涉及到的美國電影和中國元素給出了定義,劃定了範圍,接着對顯性表現和隐性态度這兩個中國元素在美國電影中的兩大體現方式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并以上海、西藏和香港這三個多次出現在美國中的城市為例,梳理了這三個城市在美國電影中的具體體現形式和演變過程,并分析了中國城市不斷出現在美國電影中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緊接着,主講人系統梳理了美國電影中的中國人形象,分析了美國電影中的中國人形象的變遷過程以及背後的曆史文化原因。最後,以《變形金剛4》、《獨立日2》和《驚天魔盜團2》為例,細緻地梳理了中國元素在美國電影中的體現,并且深入地探讨了中國元素在美國電影中大量出現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以及對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啟示意義。

在兩位主講人精彩的講演之後,同學們積極地參與到話題讨論中來。對于機器人的出現所引發的的身份焦慮這一話題,各位同學和老師都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除此之外,對于美國電影中大量出現中國元素這一現象也進行了熱烈讨論。

最後,研究生導師伍方斐教授和劉小平教授對于兩位主講人的主題分别進行了點評,指出主講人在資料方面做了充分準備,能運用多種形式充實沙龍内容,講解富有條理。也指出了兩位主講人的不足之處,如内容總體太寬泛。與會同學參與度高,讨論氣氛熱烈,學術氛圍濃厚,是一次生動而有意義的學術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