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活動 > 正文 研究生活動

太阳成集团tyc234cc13級研究生舉行學術沙龍之一:讨論魯迅與沈從文的鬼魅書寫

發布時間 : 2015-11-27 點擊量:

 

 

 

1116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13級研究生舉行了一次學術沙龍研讨。該沙龍的主持人與主講人是文藝學專業13級研究生張瑩瑩,主題為:從寫“鬼”到造“人”——讨論魯迅與沈從文的鬼魅書寫。參與本次讨論的有指導老師申霞豔教授、張甯教授、陳詠芹教授以及13級的全體研究生。整場沙龍圍繞兩位中國現代作家筆下的“鬼”形象進行讨論,引起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興趣,現場氣氛熱烈。

整場沙龍時長大約90分鐘,首先由張瑩瑩進行該主題的個人報告。張瑩瑩指出,本次沙龍選擇研究魯迅與沈從文的鬼魅書寫,不僅總結了她三年來的研究生學習,也解決了她一些人生思考的難題。首先,在報告中張瑩瑩首先提出比較魯迅和沈從文的必要性。兩者同是五四作家,而且他們在各自的寫作動機中都有一個重要的相同點:通過小說,來改造“國民性”。另外一方面,兩位作家都有着陰暗面,所謂的陰暗面即具有消極經曆或者消極想法态度。魯迅和沈從文都在愛情上受過挫折、魯迅認為自己受舊文化的影響依然非常大,沈從文則基本上完全依靠湘西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寫作風格,最後魯迅和沈從文對在政治上保持了“獨立性”。所以,拿二者作比較研究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報告中第二部分,張瑩瑩則提出了魯迅和沈從文能夠寫出“鬼”的來由。第一、魯迅在《朝花夕拾》的一些文章中就透露他從小喜歡妖神鬼怪;第二、魯迅故鄉紹興流行一種講“鬼”的《目連戲》;第三、魯迅父親鳳儀的葬禮有大量的儀式。而沈從文寫“鬼”的來由即因為他所在的湘西地區流行着各種巫鬼文化,另一方面,他在從軍之時聽過了很多鬼故事。

報告通過文本細讀的方式,張瑩瑩開始細談魯迅和沈從文寫“鬼”的片段,以此延伸到兩者寫這些“鬼”時的寫作背景以及寫作意圖。沈從文寫“鬼”,首先是傳唱美好而充滿神秘美麗的湘西魅力、諷刺政治疊換帶來的悲劇,最後是以“鬼”的忠貞來諷刺現代人的劣性和虛僞,達到改造人性寫作目的。魯迅寫“鬼”,從淺層開始理解是對“舊文化的贊賞、依戀”、“國民性改造”的一部分,最後實際上是以“鬼”作為作者在灰色地帶所能安置的名分,抵抗黑暗與光明的簡單對立,抵抗絕望。兩者都有以寫“鬼”來改造“人性”的寫作意圖,但在一定程度上,魯迅更為深刻。

在張瑩瑩進行了50分鐘的報告之後,三位老師針對其報告進行了提問和評價。陳詠芹教授認為,該報告的主題起得非常好,研究魯迅的“鬼”的書寫,也是一次非常有勇氣的嘗試。但是在魯迅客觀地寫“鬼”以及用“鬼”作為抽象意義代表他物,這兩點應該有更加詳細的區分,會使研究顯得更嚴謹。随後,張甯教授發問報告人,認為魯迅的“鬼”究竟是什麼?他認為,魯迅的“鬼”不會讓魯迅掉到了精神的深淵的同時,也不會有徹底的光明。這一點,是所有研究魯迅的人在研究的時候,應該注意的問題。另外,用“光明”和“黑暗”兩個詞語作對比,可能未夠合适。

 

讨論中,有同學不斷針對報告的主題進行發問。認為該主題中的“造‘人’”并沒有非常明顯的體現,張瑩瑩就此問題再次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在熱烈的讨論之後,由張瑩瑩的研究生導師申霞豔教授進行了報告的總結。申霞豔教授認為,這樣的研究題目,在當今的學術研究環境下非常地具有難度,一方面已經有非常多的學界前輩對此進行過相關研究,另一方面,魯迅與沈從文的可比性依然值得質疑。對此,張瑩瑩表示,魯迅與沈從文的對比,是她解決自身在學術閱讀中的問題,例如魯迅代表的“五四傳統叙事文學觀”與以沈從文、張愛玲為代表的“日常叙事文學觀”在當代學術界依然碰撞不斷,應該如何處理和評價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整場學術報告在老師和同學們的認真聽取和讨論中順利完成,也成為13級研究生系列學術沙龍的一個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