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由王小妮、徐敬亞主講的“花神論壇·詩歌講座——眼界與情懷”在“三八”節來臨之際于太阳成集团tyc234cc北校區6教B103舉行。

李和民向王小妮老師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講座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為太阳成集团tyc234cc客座教授聘任儀式;第二環節為王小妮老師分享詩歌、文學、人生經驗;第三環節為徐敬亞老師分享心得,并進行互動環節,王小妮老師與徐敬亞老師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李和民向徐敬亞老師頒發客座教授聘書
“20歲的人需要有20歲的人的眼界與情懷,30歲、40歲的人更年長,又是不同的……當我們展開我們的眼界時,眼界不是空洞的、大的,而是細小的、微小的東西,這樣的眼界不僅是開闊的,還是紮實的。”王小妮老師和風細雨般的講授風格,把有關“眼界”、“情懷”的經驗和見解娓娓道來
關于眼界:開闊又細微
首先是讀書。讀書多,并不等于讀書好。但恰恰有人願意用“多”來充實自己的時間。但倒背如流是沒有意義的,讀書是講究方法的。讀書首先要問“哪一本書适合你”,經曆了推薦,浏覽,篩選的過程,漸漸地,就有了讀書的方向。這個方向是你的口味、你的境界,你的情懷、你的需求。這是一個校正的過程,是發現自己需要和不需要什麼、不斷滾動的過程。多不等于好。讀文學的人,能在十幾分鐘内反饋文字,決定這本書是讀還是不讀——需要對書的鑒别,哪本該看,哪本不該看。
其次是遊學。王小妮老師提到,十年中她見過許多遊學的學生。在遊學中,人會發現許多反差和不同,這對頭腦有刺激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有時間、有機會,用各種方式去接觸另一個世界。無論哪個國家的哪個年輕人,都需要開闊眼界。不妨去别的地方,看看别人的生活,通過旅行找到自己的方向,幸福,愛情,孩子,旅行帶給我們無限的可能性。
還要善于關注和提問。多問一句,會知道完全不同的故事,就進入一片更大的天地,有一個更深邃的故事。這對眼界的開闊有踏踏實實的作用。眼界與情懷不能分開,有眼界與有情懷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關于情懷:溫熱又盎然
王小妮老師說,情懷是有溫度的,同時是盎然的。情懷首先是要有人性的溫暖,是活的生命,不是木闆、金屬、塑料——它們沒有生命。各種各樣不同的生命,才有人性最基本的溫暖。讓自己變成一個有情懷的人——這是一個自救的過程。年輕人,都應該活得興緻盎然。不要被生活、工作、愛情拖累成一個抑郁的人。接觸詩,并充分發揮詩意的功能。無論古典詩詞還是現代詩歌,詩意能安慰你,能浸潤你自己。王小妮老師還與大家分享了農民詩人張聯的故事,比如《傍晚》寫張聯自己賣羊皮:“我提着我的皮走動,卻無力張望世界……”造成一種空間,這是有張力的,張力中間包藏着故事——這就是文學。
并提出,“詩意和情懷要建立在非功利性上”,這也是為人做事行文的基準和空間。最後,王小妮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保持正直,清醒和善良,到死。死時能向自己微笑,不對任何人有愧疚。”

王小妮老師分享“眼界與情懷”
徐敬亞老師在互動環節中回溯當年撰寫《崛起的詩群》一文,并闡述自己的讀書經曆:“讀書對于讀大學的人說非常重要,但你需告訴你自己——書是有分别的,就像很多人,有好人、壞人。書也是一樣。每個人都被都是時間的窮光蛋。盯住有用的東西。”
現場同學提出了關于旅行與感動,關于北方與南方的差異,關于讀書與适合等問題,兩位老師真誠交流對話。徐敬亞老師鼓勵同學們:發現自己的潛在的方向,讀書激發了喜歡某種事物的因素和傾向,其實是發現你自己。
講座由創意寫作中心主任劉海玲老師主持。
附講座人簡介
王小妮: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1985年定居深圳。是中國當代朦胧詩潮“僅存的詩人”。作品除詩歌外,涉及小說、散文、随筆等。2000年秋參加在東京舉行的“世界詩人節”。2001年夏受德國幽堡基金會邀請赴德講學。2003年獲得由中國詩歌界最具有影響力的核心期刊聯合頒發的“中國2002年度詩歌獎”。曾獲美國安高詩歌獎。現為海南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
代表作品有:《重新做一個詩人》、《我的紙裡包着我的火》、《半個我正在疼痛》、《看望朋友》、《和爸爸談話》《十枝水蓮》、《他們說我藏有刀》、《喜鵲沿着河岸飛》、《不反駁的人》、《我感到了陽光》、《不認識的就不想再認識了》、《我看見大風雪》、《愛情》、《懸空而挂》、《青綠色的脈》、《白紙的内部》、《一塊布的背叛》、《我愛看香煙排列的形狀》。
徐敬亞:1982年畢業于吉林大學中文系。1985年,遷居深圳。第一屆青春詩會成員。著有詩歌評論《崛起的詩群》、《圭臬之死》、《隐匿者之光》及散文随筆集《不原諒曆史》等。曾主持“1986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展”,并主編《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崛起的詩群》作為新時期朦胧詩潮的“三個崛起”之一,成為朦胧詩運動的裡程碑,被寫入《中國當代文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