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1月24日下午,“莊子與詩意人生”主題講座在我校七教水上報告廳舉辦,蘇州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我校雲山講座教授馬亞中應邀主講。太阳成集团tyc234cc黨委書記李和民與衆多老師出席本次講座。
三種“生态”折射出當代人的精神窘境
“我最近看到一則新聞,40%的北大學生都對人生意義産生懷疑。”馬教授開場以社會熱點入題,引出關于人類生存現狀的探讨。“工業化的大規模生産和大規模消費對地球而言是無盡的耗散,這種情況下不可能有生态平衡可言。”他指出,工業化對人類社會的本質戕害并不僅在此,他引用德國物理學家波恩的話說,如果工業化産生的種種問題可以用科技和行政手段解決,那麼真正的痛疾——“所有倫理原則的崩潰” 則更為深刻。就中國社會生态而言,中國的清廉指數全球排名第71位,中國的精神病患者人數世界第一,中國每年的自殺人數世界第一。彭宇案的發生讓扶老人這種本不應成話題的道德行為成為議論焦點,三鹿事件則讓食品安全問題成了每個中國人的心頭之患……種種現象凸顯出人們對物欲的貪得無厭、困窘的精神狀态和幽靈般的冷漠心靈。馬教授說:“人心一旦變黑,每個人都是受害者。如果讓這種自然生态、社會生态、心靈生态繼續下去,我們還能‘詩意地栖居’嗎?”
馬亞中教授談當代三種“不良生态”
詩意的尋覓
面對以上不良現狀,馬教授認為人類應該反思工業化,返樸歸真,重建我們的生态、社會和心靈生态。而在這方面,莊子哲學或許能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馬教授認為,“詩意”簡單來說是心靈與自然的一種無拘無束、莫逆于心的生動融洽,是人的自由本質的光輝在自然客體中的投影,是大道的感性體現。2500多年前,中國哲人莊周就在尋找這種詩意。
他引用《史記·老莊列傳》中楚威王請莊子做官而不受的故事指出,要尋覓詩意的生活,首先要擺脫物欲的枷鎖。“莊子追求自由,自由就是無待。《逍遙遊》中把無待描述為“無名”“無功”“無己”,就是說,不要太過功利,不用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順其自然,就能消除主體與客體的對立,進入一種通達的境界。同時馬教授看到,在當代社會,許多人都被物質所困,成為物質的奴隸,成為工具和機器,失去了主體自由。莊子說,“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滿足一個人生存需要的物質财富是有用的,但是過度的物質财富不但不能帶來幸福,反而會給人帶來一生的痛苦。”
相應地,馬教授提出,我們要想從物質中解脫出來,就應該把追求内在的精神充實作為最高目标。他引用“德充符”中的例子,闡釋了富有的精神世界對人的重要價值。“正如川普的黃金屋與蘇州的土木園林,前者價高毫無内涵,後者樸實卻意蘊深厚。”他說,要想追求精神世界的富有,需借助“心齋”的方法,“虛者,心齋也。”這需要自己的深刻體悟,無法言傳。“從内心放棄主觀的執着,讓心靈擁抱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看能看到世界真相,才能見道,才能避免鬥争,收斂鋒芒,在縫隙中存活。”同時他強調,莊子的哲學重要内容之一是辯證的理念,要認識到事物的對立統一,事物的相互依存和轉化。“價值是相對的,世上沒有絕對準則。莊子論辯的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執着于自己的立場,彼與此是相對的、共生的。比如小時候我們經常被教育一切要學好,什麼是好呢?所有的好加一起就是壞。”

在座同學認真記錄
走文化之路,得詩意人生
針對當代人類面臨的自然、社會、心靈困境,馬教授開出了自己的“良方”。他說,當前人類最重要的是順其自然,才能無為而無不為。他引用《莊子·應帝王》中“渾沌之死”的寓言,說明工業化過程中逆行倒施的行為必然會産生大量問題。“地球總會毀滅,不可能永遠通過物質消耗的方式去生産。在我看來,文化生産才是必然選擇。詩意的人生講求文化消費,詩意的人生是文化上的潇灑和心靈的潇灑。為什麼大家要來大學讀書?就是因為讀書是自我成長的重要途徑,讀書能讓我們的文化和心靈得到升華。但是現代社會,比如送禮,一本書的價值竟然比不上煙酒,所以我們的文化觀念亟需改變。”馬教授進一步指出,經過兩千多年的實踐,中國古代士大夫群體已經大體營造了“詩意的生活”,而蘇州園林則是生活藝術化的真切體現。這說明詩意人生并不是天馬行空的,它不僅具備可行性,更是人類超越工業化的必由之路。

在場同學積極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