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學術交流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陳慶元:張燮創建中國“海學”的劃時代意義

發布時間 : 2025-03-02 點擊量:

2025年3月1日下午,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慶元在白雲山校區七教408會議室作題為《張燮創建中國“海學”的劃時代意義》專題講座。講座由院長陳恩維主持,多名師生參會。講座上,陳慶元教授主要從張燮的生平、家世及其主要著作、《東西洋考》寫作緣起、《東西洋考》寫作的兩個階段,創建中國“海學”的劃時代意義、拓展張燮研究的範圍等幾個方面展開,深入淺出、形象生動地講解了張燮創建中國“海學”的劃時代意義。

講座伊始,陳慶元教授對張燮的家世生平和交友經曆進行詳細介紹。陳慶元教授指出,雖然張燮作為明代著名學者,但一生九次參加會試且屢試不第。他的人生經曆充滿挫折,但他的學術成就卻令人矚目。

談及張燮的學術成果,陳慶元教授着重提及《飛雲居集》《群玉樓集》等幾部重要著作。他列舉珍藏于河南省圖書館的《群玉樓集》,盛贊現代數字化技術,指出其為古籍研究打破時空局限、延續學術文脈的助力作用,同時提醒在場師生,進行學術研究需全方位洞察研究對象,諸如謝靈運研究需實地前往溫州開展實地考察,方能契合 “知人論世” 理念,讓研究鮮活而深刻。

講座現場


陳慶元教授指出社會的熏陶與基層地方的幫助對張燮創作《東西洋考》的重要影響。明代中後期月港海商貿易的盛況,海澄知縣陶镕等地方官員的支持,為他廣泛收集資料,親身走訪舟師和海商,最終編撰出《東西洋考》提供有力支持。《東西洋考》的問世,真實反映了當時漳州海商的生存狀态與時代特征,具有極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當代性,堪稱劃時代的作品。

會上,陳慶元教授特别強調實地調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學術研究不僅依賴文獻資料,田野調查同樣不可或缺。通過實地走訪,研究者能夠更直觀地了解曆史背景,還原曆史真相。

陳慶元教授與在場師生頻頻互動,并在會上由衷表達了對未來同學們進行深入的學術研究的美好期待。在交流環節,師生們積極提問,陳慶元教授坦誠分享自己的學術經驗與觀點,并與師生進行了深入互動。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undefined

合影留念


陳慶元,福建金門縣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福建省教學名師。畢業于南京師範大學。原福建師大文學院院長、協和學院院長,現任閩學研究中心主任。原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文學學會會長。曾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學,先後執教台灣三所大學;著有《中古文學論稿》《福建文學發展史》《文學:地域的觀照》等。獲《文學遺産》優秀論文獎等。


采寫 | 謝怡嘉

複審 | 羅長青

終審 | 陳恩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