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學術交流

國際漢學研究中心學術沙龍順利召開

發布時間 : 2018-12-11 點擊量:

2018年12月6日太阳成集团tyc234cc學國際漢學研究中心學術沙龍在太阳成集团tyc234cc會議室舉行。出席學術沙龍的老師有中心主任陳恩維教授以及王毓紅教授、王海教授、盧銘君教授等中心研究人員。學術沙龍由林玮生教授主持。

本次學術沙龍共分為兩場。

第一場主題為中西交彙,主要為王海教授報告第一次鴉片戰争期間中方譯者圍繞《澳門新聞紙》的翻譯改寫原則、盧銘君教授報告20世紀初中國海關中的德籍漢學家、陳恩維教授報告“世界-中國”視野下的郭實獵傳記與近代中國傳記文體的獨立與轉型。

首先,王海教授向大家報告了對《澳門新聞紙》的研究情況。《澳門新聞紙》是1839年7月至1840年11月,林則徐的翻譯班底從在華英文報刊及《評論季刊》等英文文獻中選取有關茶葉和鴉片貿易、戰事兵器和“夷情”、中外交流等報道并翻譯為中文而成,是當時清廷了解中外貿易和英方情況的主渠道。在研究《澳門新聞紙》過程中,王海教授發現,《澳門新聞紙》譯本及其翻譯活動屬于典型的翻譯改寫行為,林則徐的不可分型贊助人身份及其代表的意識形态、詩學認知等因素對譯員的翻譯改寫産生直接影響,進而影響着其譯本選題與體裁、便于閱讀之體例、有選擇的漏譯或省譯、異化翻譯等翻譯改寫原則。針對王海教授的發言,林玮生教授指出,可思考這種翻譯和近代林抒的翻譯有何不同,從譯學理論做進一步提升。陳恩維教授談到《澳門新聞紙》材料本身具有價值,建議從更廣闊的視野,從翻譯史去考慮問題,探讨其在翻譯史上的價值。

820C7

王海教授主題報告

其次,盧銘君教授報告了對20世紀初中國海關中的德籍漢學家的研究。她談到20世紀初,由于中國海關管轄的特殊性,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德國人受聘于中國海關,并走上研究漢學的道路。目前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穆麟德和夏德,而自己的主要困惑是應采用什麼樣的方法進行研究更為合适。大家針對盧銘君教授的報告進一步開展了讨論,王海教授從文獻材料探尋的角度給出了相關建議。

670A1

陳恩維教授主題發言

最後,陳恩維教授做了“世界-中國”視野下的郭實獵傳記與近代中國傳記文體的獨立與轉型相關報告。他首先向大家介紹了郭實獵的生平,其次向大家介紹了自己研究郭實獵的視角為“世界—中國”。最後闡釋了郭實獵傳記的特點和價值。其聖徒專傳,脫胎于《聖經》,也取法乎聖徒傳,進行了“行論體”“引論體”“注釋體”三種體式探索,且将叙事作為基本表達方式,為近代人物專傳提供了範例。其人物史傳,既吸收西方古典時代傳記的重要特征,也批判地吸收了中國史書的體例和藝術手法,呈現一種介于聖徒專傳和現代傳記之間的過渡性文體形态,藝術上較之聖徒傳記有了較大的發展。而其報載單篇傳記以及英文人物專傳,從史傳中獨立出來,在内容上以傳主全部生活為寫作對象,藝術上着力塑造出生命感,标志着傳記文體的真正獨立。郭實獵所進行的文體探索,在近代“世界-中國”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促進了中國傳記文體的獨立和轉型。在陳恩維教授報告完畢後,大家展開圍繞報告内容展開了讨論,林玮生教授針對“聖徒專傳”的曆史與宗教性進行探讨,左岩老師建議提煉文體觀背後的思想性,王毓紅老師建議關注中國學者對郭實獵的接受性,是否會存在對傳教士價值的拔高。

第二場主題為古典外傳,主要為王毓紅教授報告施譯《文心雕龍》的符号學、左岩老師報告考察詩經英語全譯本研究、吳肖丹老師報告江戶後期水浒浮世繪版畫的“轉譯”與傳播。

E77B2

與會老師認真聆聽

首先,王毓紅向大家了介紹了選擇做龍學海外研究的緣起;其次,她回顧了自己做海外《文心雕龍》研究的曆程;最後,她闡述了最新研究施友忠譯《文心雕龍》的觀點,指出其譯本裡施氏通常用若幹個能指或所指表示同一個文類。這在導緻文類術語符号混亂的同時,引發了同音異義、同義、多義和歧義等一系列文類語義方面的問題,使本來就艱深難懂的古文論著作更加晦澀,給讀者的理解與交流帶來了障礙。王毓紅教授報告完畢後,大家圍繞王毓紅教授的研究展開讨論,左岩老師向王教授請教了對于中國經典著作如何翻譯更加符合原著的問題。

其次,左岩老師報告考察詩經英語全譯本研究。他的研究是對現存的10部《詩經》英語全譯本做逐一考察。首先對譯者的生平經曆、思想、心态等方面作必要的考證與分析,接着從四個方面對譯本做全面系統的研究:底本及參考資料研究、主題變異研究、體式轉換研究、價值與意義研究。其中主題變異研究和體式轉換研究是重中之重。在具體研究中,既要注意各層次之間的關聯性和整體性,又要對各譯本進行聯系、比較,揭示出其間的傳承因革關系。針對左岩老師的彙報,各位老師建議他更加凝練主題,突出特色。

最後,吳肖丹老師報告江戶後期水浒浮世繪版畫的“轉譯”與傳播。浮世繪版畫是水浒熱在有識者階層流行開來的産物,同時也是水浒熱走向民衆的重要媒介。它在江戶後期經曆了大約三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在葛飾北齋、歌川國芳的手中走向巅峰,與出版業、文化市場和文化政策的發展密切聯系,也與其他文化領域的水浒熱相互影響。它“轉譯”中國小說文本與版畫的時候,對明代版畫的悉心模仿學習,注重表現人物性格與情節,強調“忠義”的價值取向,出于傳播的考慮,省略了當時日本人難以理解的地方,将他們感興趣的地方誇大渲染,替換和式的事物、風格。綜合了中國儒家思想和日本文化元素的水浒浮世繪,在江戶後期圖像的變革中有重要的地位,本身的藝術價值很高,也促成了水浒故事在日本民衆間的深入傳播。針對吳肖丹老師的報告,各位老師也提出自己的建議,包括加強章節間的邏輯性、論文中術語的統一等問題。

兩場學術沙龍在大家的熱烈讨論中結束。與會老師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感謝中心搭建的交流平台,期待下一次學術沙龍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