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6
月
30
日上午九點,我校研究生在北校區第三教學樓太阳成集团tyc234cc
422
會議室舉行第十屆研究生學術文化節之中外名著沙龍第四講。本次沙龍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
2015
級文藝學的李莉華同學主講,主題為“《追風筝的人》存在主義下的成長主題探索”。當天上午,主要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的研究生參與了沙龍主題讨論。
在主持人簡單的開場白之後,主講人根據自己近期的閱讀感想與大家進行了分享。一開始,主講人先談論了存在主義、成長主義與《追風筝的人》的聯系,接着重點分享作品中主人公阿米爾的三個不同人生階段的轉變過程。
存在主義的始祖是克爾凱郭爾,他首先把倫理主體“個人”放在了中心。海德格爾也認為,當人當人被抛于人世與他人共在時,他總是感到他人和世界對他是陌生的、疏遠的、而自己則處于一種孤獨、無家可歸的狀态。法國著名學薩特的存在主義則探讨了人類的生存狀況與困境,主要觀點是異化、孤獨、自欺。在《追風筝的人》裡,主人公阿米爾就是這樣渴望得到父親肯定而又妒忌哈桑的一個孤獨而無奈的人物形象。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阿米爾通過存在主義所體現的自由選擇走上犯錯——救贖——成長的道路。
卡勒德·胡塞尼是阿富汗美籍作家,《追風筝的人》是他帶有自傳色彩的所創作的第一部小說。故事以第一人稱(阿米爾)視角講述了一個身在美國的阿富汗移民童年的往事和他成人後對兒時過錯的心靈救贖過程。
少年時期,阿米爾在面對自己忠心耿耿的哈桑遭遇屈辱的時候選擇了逃避,還動用計謀驅逐哈桑父子離開,這是第一個階段——犯錯。為了對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移居美國的他重新踏上“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重返故國的阿米爾發現哈桑已不在人世,但其兒子索拉博卻被當年欺負哈桑的阿塞夫淩辱。這次,阿米爾選擇勇敢,深入險境,解救索拉博,這是第二階段——自我救贖。最後,幾經周折的阿米爾把索拉博帶回美國生活,喊出“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第三階段——成長蛻變。
哈貝馬斯認為,“隻有在成為中心的群體認同語境中,自我認同才能形成”這是追尋人生意義的轉折,對于個人而言,成長是“自我的曆史成長”,曆史就是“自我的成長史”。《追風筝的人》具有文化隐喻性,同時也揭示了個人的生存狀态,這是這次主題沙龍的分享重點。
在同學們積極的讨論中,沙龍接近了尾聲。這次沙龍氣氛十分熱烈,主講人準備得十分充分,分享了自己的獨特見解,為太阳成集团tyc234cc第十屆研究生學術節之中外名著沙龍畫下一個圓滿的句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