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12月15日下午三點,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白樂桑教授在北校圖書館報告廳召開主題為“漢語第二語言教學及其增長危機”的講座。白樂桑從學科認識論角度出發,對漢語國際教育問題進行探讨,并向在場師生分享自己關于國際漢語教育增長危機的八點思考。我院黨委書記李和民,副院長魏慧斌等出席本次講座。

魏慧斌向我校師生介紹白樂桑
白樂桑提出,目前對外漢語教學面臨增長危機。“近二十年來,漢語第二語言教學學習者數量持續過量增長,理念的誤導或是漢語的過熱引發了這一危機。此外,本學科仍有缺陷亟需彌補。”白樂桑表示:“我們有責任在這些危機上多交流,以便我們的漢語教學學科能更健康。”

白樂桑以流利的中文侃侃而談
白樂桑從不同層面列舉出八個關于漢語國際教育增長的具體危機。第一個,有關科學認識論的疑問:漢語第二語言教學歸屬問題。白樂桑提出,漢語第二語言學應歸屬于學科教學論,中國界内的對外漢語教學應該與其他外語教學界保持密切來往。第二個,關于學科關鍵詞的模糊性。他表示,最基本的術語需要理順和定義。第三個,教師模式的自我觀念需要改變。外語老師應指導學生,也要給學生開口的權利。第四個,中國出版的大部分教材隐含了漢字并不是語言-教學單位的觀念,從而導緻語素組合處理的缺乏。白樂桑指出,漢語對外教學要字詞兼顧。第五個,漢語教學盲目跟從任務型教學法,會把字的相關知識和文化邊緣化。第六個,新漢語水平考試的路子需要改變。考試不應該是跳闆,而應該是語言使用者能力的測量工具。第七個,中國文化傳播模式存在局限,往往傾向于“動手做型”文化、工藝文化、僵化文化。第八個,對外漢語教學中尚有未被研究或缺乏深入研究的領域。
提問環節中,有外教老師反映對外國留學生解釋漢字時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情況。白樂桑表示,對外漢語教學者不要抱有自卑态度,“所有語言都有它的難度,我沒有接觸到好學的語言。”有同學問,網絡時代不少漢語學習者隻想學習漢字的認讀,而忽視漢字的書寫,我們怎麼做才更合理?白樂桑回答,要根據每個課程的特征目标靈活處理,把“認”和“寫”有機結合。對簡化字和繁體字的教學,白樂桑指出應以簡體字為主,而專業生則應“拾繁學簡”。

觀衆認真聽講

白樂桑與漢碩同學合影

白樂桑與老師合影
附錄:白樂桑教授,首任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法國著名漢學家。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大學教授,全歐首位漢語教學法博士生導師,法國漢語教師協會創始人及首任會長。負責全法漢語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制定與修改、漢語師資力量的考核和聘用。先後主編《漢語語法使用說明》、《漢字的表意王國》、《說字解詞詞典》等專著十餘部,發表學術文章六十餘篇。主編的《漢語語言文字啟蒙》1989年出版以後被法國高校、中學、民間團體和官方等部門廣泛使用,多次再版,總計達9萬餘冊。此外,還與他人合作,在法國國家語言教學中心成立了漢語教學研究組,研究漢語教學和現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