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科學研究 > 學術交流 > 正文 學術交流

魏慧斌副教授赴武漢出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總結報告暨學術報告會

發布時間 : 2014-05-05 點擊量:

 

42527日,我院魏慧斌副教授赴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席了首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信息處理和計算機輔助漢語史研究”總結報告暨學術研讨會。來自全國高校相關研究領域的50餘名學者圍繞信息時代的語言研究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漢語信息處理和計算機輔助漢語史研究”是華中科技大學中文系尉遲治平教授作為首席專家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首批重大項目,于20045月獲批立項。我院魏慧斌副教授是課題組成員之一。

圖:首席專家尉遲治平教授介紹項目成果

 

在總結報告暨學術研讨會上,尉遲治平教授作為首席專家介紹了項目的由來,開展研究的艱辛曆程和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果。尉遲治平指出,文字的發明是文獻形态的第一次大革命,紙張和印刷術的發明是文獻形态的第二次大革命,數字化是文獻形态的第三次大革命。文獻的數字化産生了全新的電子文獻,電子文獻記錄知識的符号由語言文字變為數字01,載體由甲金帛紙變為軟盤、硬盤、光盤等磁性材料,對知識内容的閱讀和加工由案頭工作變為計算機處理。學者生産知識,除了運用人腦進行思維,還可以利用電腦輔助進行研究。

據介紹,該項目的目的,是探讨信息時代學術研究形态發生的變化,以具有悠遠學術傳統的學科漢語史為對象,探讨計算機輔助學術研究的理論、材料和方法,研究和開發計算機輔助漢語史研究的資料和工具。項目原計劃完成時間是200712月,随着研究的深入,項目組認為有必要擴大研究計劃,使研究成果更為完善和系統。由于研究内容增加了幾倍,項目組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兩次提出延期申請,在20116月完成研究計劃,申請結項。

另據了解,項目原定開發計算機輔助漢語史研究軟件輸入法2種、軟件1種、數據庫3種、XML文件3種,實際完成輸入法6種、字庫6種、軟件3種、數據庫16種、XML文件5種;原定研制漢語史基本典籍電子文獻11種,實際完成1455種,約18千萬字;項目計劃之外,還發表相關研究論文12篇,發表應用項目成果進行漢語史研究的論文34篇,出版博士論文專著2部,1篇博士論文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

魏慧斌副教授研讨會上報告了論文,并向母校老師和同窗報告了參加工作以來的感受和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