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原站欄目 > 科學研究 > 學術講座 > 正文 學術講座

朗讀之“境”與“技”——姚喜雙教授談“朗讀的藝術”

發布時間 : 2017-05-24 點擊量:

 

 

随着《朗讀者》等大型朗讀類真人秀節目的火熱,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朗讀的魅力。519日上午,太阳成集团tyc234cc舉辦了一場題為“朗讀的藝術”的講座,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博士生導師姚喜雙教授應邀主講。本次講座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副院長魏慧斌主持,太阳成集团tyc234cc衆多師生出席本次講座。

講座一開始,主講人姚喜雙教授從毛澤東的《賀新郎·讀史》引入,指出“詩言志”,詩不僅僅是描寫,而且蘊含着作者的觀點與情感。基于此,作為朗讀者,在朗讀時融入個人的形象思維與感受,有助于提升境界、開闊視野與傳遞感情。

姚喜雙教授認為,每個人都有好嗓子,隻是很多人沒有掌握科學的發音方法。因此,大部分人在朗讀過程容易産生句子太碎、表達太平等問題。

針對這個現象,姚教授建議,首先,要掌握發聲方法是重點問題。在發音過程中,要做到“吸氣深、呼氣均、聲音通、變化活”。具體操作方法是:“氣,聲之率也。”在發聲時,用丹田之氣發聲,即像聞花香一樣的感覺,訓練深呼吸,達到一鼓作氣發聲;如果能夠做到呼氣均,那麼再長的句子,也能從容不怕地朗讀;在朗讀訓練時,通過聲調的不停變化等方法,避免出現卡嗓子、壓喉等現象,做到發音通暢;在朗讀過程,需要注意聲音的高低、快慢、虛實、強弱、緩急變化,做到表達靈活、自由、流暢。

其次,要突破朗讀中“抓整體、抓本質、抓重點”的難點。朗讀時,對文章抑揚頓挫的把握,需從整體上感受,比如詩歌《沁園春·長沙》的情感高潮是“到中流擊水”。此外,姚教授以臧克家的《有的人》以及感人肺腑的抒情詩《周總理,你在哪裡》為例,提出朗讀文章前,要從本質上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唯有這樣,朗讀才能準确無誤。

在講座過程中,姚教授以豐富有趣、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講解了如何在朗讀時完美地将“境”與“技”相結合,呈現出朗讀的藝術與魅力。最後,姚喜雙教授飽含情感、铿锵有力地示範朗讀了曹操的《觀滄海》,講座在聽衆們雷鳴般的掌聲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