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原站欄目 > 科學研究 > 學術講座 > 正文 學術講座

張明亮教授:關于文學價值的斷想——從錢鐘書、徐志摩、冰心談起

發布時間 : 2014-10-25 點擊量:

 

2014 10 27 下午3點半,廣外“人文經典閱讀”通識教育講座第29期暨“雲山論道”(思想家論壇)第55期在廣外北校六教A209舉行。本次講座邀請了華南師範大學著名當代文學研究專家張明亮教授作了題為“關于文學價值的斷想——從錢鐘書、徐志摩、冰心說開去”。東語學院13級和太阳成集团tyc234cc部分同學參加了此次講座。

張明亮教授從錢鐘書教授關于文學是止痛藥和安神劑的觀點切入,指出文學隻是個體生存存在境況的表達,而不能以前現代、現代或後現代等宏大詞彙切割。不要希望在老師那裡找到有關文學的概念和文學的規則,正如塞萬提斯所認識到的世界是暧昧的,文學隻能是對某種不确定性的把握和體驗,動不動宣稱文學要符合時代,符合某種要求和标準,這是荒唐的。文學不能像商業電影那樣以票房價值或大衆欣賞來作為評判标準。

 

張明亮教授認為文學的價值在止痛和安神

 

 

在探讨文學與社會學、科學的差異中,張教授又以王小波的小說為例指出,文學指向的是因為痛苦和生存困境所激發的對人的自由和尊嚴仰望和書寫,揭示出生活中某種微妙的東西,我們所以喜歡文學,喜歡藝術,就是因為文學将我們生活中缺少和被剝奪的東西給展現出來,并對那種毀滅這種渴望的力量予以無情地嘲笑和譏諷,這就是文學的智慧。有些話不能講,有些話,你可以講,皆大歡喜,中國文學史上有一樁重大的事情,就是因言獲罪,就是文字獄,那麼作家如果突破禁區與轄制,去進行寫作,就需要隐晦、含蓄和暗示。

   随後,張教授又講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橋》、冰心的《夢》,同時以自己大學時期的荒誕體驗來講述文學如何穿越政治的宏大錢鐘書話語,擊碎意識形态的虛假說教,摧毀工具理性所導緻的人性異化,而進入到人心底最柔軟最微妙的部分,要進入人的那種真正的自由和尊嚴,文學雖然并非與時代、政治無關,但文學反對那種教條式的、套話式的宏大叙事。他講到了學生時期和工作時期的各種評先進,還有荒唐的道德模範的巡回演講,善不是由外在的标準來認定的,在這種荒誕的生活中,他選擇了沉默,文學其實就是在這種沉默中的微妙的表達,就是那些隻可意會而不可以言傳的寫作。  

 

人文經典閱讀課程同學在認真聽講